我國桑黃人工栽培獲得成功
要找到純正桑黃并非易事。首先要從產地采集樣本,因為天然桑黃資源已幾乎枯竭,所以樣本采集工作十分艱辛,然而要對樣本進行培養后作出遺傳因子(DNA)的解析,得到的結果要與國際公認的純正桑黃Phellinus Lintentens(Berk curt)作出對比,相似度在98.5%以上者,才可被當作純正桑黃的菌種。曾經在國內外有些外形酷似而被稱為純正的桑黃子實體,經過遺傳學分析后,判明是沒有藥用價值的桑拿黃品種。研究表明,桑黃有很多菌株品種,真正具有強大藥用功效的品種不多。
桑黃人工栽培成功的必要條件:
1.有10年以上樹齡的野桑樹資源(農用蠶桑樹不可用)
2.采集野生桑黃菌種,并進行分離、純化、優選。
3.適合桑黃生長的氣候、地理環境地塊。
4.人工栽培技術。
我公司利用發明專利之桑黃菌株4.2302和4.2303進行菌種培養,以野桑樹大椴木作為培養基進行人工栽培,在海拔1690米的某原始森林建立標準化桑黃基地。
我國桑黃研究取得重大科研成果——發明專利技術
“桑黃”在我國雖然從明朝開始藥用,但一直沒有形成市場,究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對“桑黃”的藥用價值不太了解,特別是對其抗癌功能的最新研究成果尚缺乏了解和認識。另一方面由于野生“桑黃”資源越來越稀少,限制了“桑黃”的市場開發。由于外商需求量大,價格高,致使國內各產地進行掠奪性開采,在東北地區該資源已經難以恢復,西北也即將枯竭。
野生桑黃在我國已瀕臨絕跡,資源稀缺,很難采集。人工栽培技術非常復雜,我國許多大專院校、科研機構對桑黃的人工栽培研究多年,已成為藥用真菌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,但尚無成功的報道。我公司從2005年開始,在各級政府支持下,投資500多萬元,聯合安徽大學等國內高校專家從人工栽培、提取分離到藥效學進行了系統研究,歷經無數次的失敗,終于在桑黃菌種分離、人工栽培、提取純化以及抗腫瘤活性研究等方面獲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。2009年5月7日,在安徽省科學技術廳的主持下,康美來公司轄屬子公司六安市丹皇生物科技有限責任公司、安徽大學、安徽現代中藥研究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合肥梅山飯店聯合召開“桑黃多糖的制備及其抗腫瘤活性研究”科研成果鑒定會,成果登記號:09457。與會七位專家一致認為該科研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,填補國內空白,已授權發明專利,專利號:ZL2006100409767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