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斛藥用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,始載先秦時期的《山海經》。
成書于二千年前的祖國藥學奠基之作《神農本草經》將石斛列為上品,并記載:“石斛味甘,平,主傷中,除痹,下氣,補五臟虛勞,贏瘦,強陰。久服厚腸胃,輕身延年。一名林蘭,生山谷”。
五代十國時期《日華子本草》記載:“石斛治虛損勞弱,壯筋骨,暖水臟,益智,平胃氣,逐虛邪”。
南朝梁代·陶弘景《名醫別錄》曰:“石斛生六安山谷,水傍石上,七、八月采莖,陰干”。 《名醫別錄》 明確表示石斛產地為六安山谷,即霍山。隋末唐初甄權《藥性論》記載:“益氣除熱,主治男子的腰腳軟弱,健陽,補腎積精”。意思是補益精氣而消除煩熱,主治男子的腰腳酸軟,補充腎陽,使整個腎臟系統得以補養,使氣血、精神等充足。
唐代開元年間道家經典《道藏》更是將鐵皮石斛作為中藥的九大仙草之首,與人參、深山靈芝、冬蟲夏草等相提并論。
《本草圖經》記載:“石斛,今荊、湖、川、廣州郡及溫、臺州亦有之,以廣南為佳。多在山谷中,五月生苗,莖似竹葉,節間生出碎葉,七月開花,十月結實,其根細長,黃色。”
《本草綱目》記載:“石斛叢生石上,其根糾結甚繁,干則白軟。其莖葉生皆青色,干則黃色。開紅花,節上自生須根。人亦折之,以砂石載之,或以物盛掛于屋下,頻以澆水,經年不死,俗稱為千年潤。”
明代名醫賈九如的《藥品化義》記載:“治肺氣多虛,咳嗽不止”意思是石斛能夠治療肺部嚴重虛弱導致的咳嗽不止。
明代名醫繆希雍《本草經疏》記載:“主傷中,下氣,補五臟虛勞羸弱,補內絕不足,久服厚腸胃,輕身延年”意思是鐵皮石斛治中焦脾胃受損,降氣,補五臟虛弱和血、精、津的不足,主治脾胃受損或功能虛弱,長期服用可增強脾胃功能,從而使人身體靈活,免疫力增強,延年益壽。
明代醫學家李中梓《本草通玄》記載:“甘可悅脾,咸能益腎,故多功于水土二臟” 。意思是“甘甜的藥性有益于脾胃功能的增強,咸的味道能夠補益腎臟系統,因此最大的功效在于補益腎臟和脾胃系統。”明代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評價 石斛“除痹下氣,補五臟虛勞羸瘦,強陰益精。久服,厚腸胃,補內絕不足,平胃氣,長肌肉,逐皮膚風痹,骨中久冷,補腎益力。治發熱自汗,癰蛆排膿內塞”。
明代醫學家倪朱謨《本草匯言》記載: 培養五臟陰分不足之藥”意思是鐵皮石斛是培養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五臟陰虛的藥物。
清代名醫趙學敏《本草綱目拾遺》記載:“清胃除虛熱,生津、已勞損,以之代茶,開胃健脾,定驚療風,能鎮涎痰,解暑,甘芳降氣,稱其為滋陰補益珍品”。意思是石斛能清除胃部陰虛燥熱的狀況,促進體內水液的產生;對于五臟虛損和勞累所致的虛弱,用它來代替茶飲用,可打開胃口,增強消化功能,消除驚悸;治療風寒、風熱、風濕等引發的癥狀,能通過正氣的增強來保持神智的正常,解暑,氣味芳香,使人感到舒適,因此把它稱為“滋陰補益的珍品。”
趙學敏《本草再新》記載:“理胃氣,清胃火。除心中煩渴,療腎經虛熱,安神定驚,解盜汗,能散暑。”意思是石斛可以調理脾胃,消除胃火,增強腸胃功能。祛除心中煩渴,治療經絡和腎臟系統由陰虛造成的虛熱,使神智安寧,并解除盜汗癥狀,解暑散熱。
歷代名醫如華佗、張仲景、孫思邈、李時珍等都曾用石斛養生保健、做配方治病,他們都認為滋陰養生是強身之根本,補益之必須。
近代著名本草學家謝宗萬贊鐵皮石斛“脂膏豐富,滋陰之力最大”。鐵皮石斛最補津血,它如同細雨滋潤大地般的濡養人體,讓臟器血液充盈,肌膚飽滿潤澤,充分改善人體的精神、津血、氣血,還能讓女性神奇般地擺脫更年期癥狀,讓男性更加神采奕奕。民間稱其為“救命仙草”。